從神學看《情約今生》的生與死
推介人:郭鴻標博士
作者:廖賽娥
1. 引言
本篇文章嘗試探討《情約今生》這部電影所描述關於生死的課題,然後以基督敎神學的角度回應;文章內容除了探討死亡的問題外,也會以聖經基礎提供基督敎信仰所承載的人生智慧;最後會以基督敎倫理論述作結。
《情約今生》是一部199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故事是改編自1934年舞台劇電影《Death Takes a Holiday》,內容講述死神因為對世界的好奇而與傳媒大亨達成一項交易,協議內容是男主角標可以延長他在世的日子,條件是標要做死神祖的導遊,帶領這個有著千年孤寂的死神參觀這個萬千世界,最重要的是要讓祖能有機會嘗試如標對他女兒蘇珊所講的,就是那些令人夢縈魂牽、渾然忘我、以及歡喜若狂的愛情;但不幸的是這個愛情後來竟然發生在標的女兒蘇珊與死神祖的身上,以致祖有一刻的衝動要將蘇珊連同她的父親一起帶走。
導演唯美的拍攝手法,男女主角如詩般的情感演譯,令這個悲戚和沈重的題材變得輕快,變得不再令人難以接受;加上電影刻意經營的隨意,配以恰到好處的音樂,帶出極度舒緩的氣氛,讓觀眾能有機會在這三小時充滿美感的畫面中,有充份的時間和空間,不經意地反思生與死如此嚴肅的生命課題。
2. 內容
2.1 《情約今生》的死亡觀
死亡如鐵一般的事實是人不可改變,無論你的身份和地位如何,也會如擁有巨大財富、權力、控制慾的男主角標一樣,最終都會逃不過死亡威嚇,更惶論它所帶來的恐懼。導演透過死神祖入世的描述,具體而又真實地帶出死亡的感覺,而這個看似那麼遠而又這麼近的感覺,就像祖第一次站在標的家門前一樣,驟然間,他會在你預備吃晚飯的時候出現。
人的有限著實不能與死亡討價還價,像那個在咖啡室與標的女兒蘇珊邂逅的青年,當他帶著那剛開始令人夢縈魂牽的愛情離開咖啡室時,站在街上不斷回望蘇珊的他,突然被車輛撞至拋於半空,他倆的愛情只能留下瞬間的悸動。
死亡的出現令人產生許多疑問和困惑,好像標的女兒蘇珊在飯桌旁看到她以為是早上在咖啡室遇到的那個青年而事實是死神祖的化身時,她問他:你在這裡做甚麼?在往後不同的場景中,如在泳池旁、醫院裡,她同樣發出類似的問題:你在這裡做甚麼?死亡之所以令人困惑,因為它能夠令你擁有的一切在瞬息間消失於無形,它帶著宿命的權威來破壞你苦心經營的一切,如友情、親情、個人成就、和理想等;但相信令人感到最困惑的莫過於死亡能將人推往不可知的境界。
死亡對於某些人來說,只不過是由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生活。正如那位在戲中患了危疾的老婦一樣,當她面對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時,要求死神帶她到另一個地方,死亡對她來說就好像接載的交通公具,只不過有些人趕著上車,而有些人則剛好相反而不願離開,相信這是令死神最不解的地方,這也是令他要進入世界看個究竟的原因之一。
2.1.1小結
電影終結時,男主角帶著他的肉身與死神一起邁進人不能徹悟的景界裡,而那個因交通意外喪生的青年則被死神放過,令他從死的孤寂中回到人間。人死是否如燈滅?人死後能否復活?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生死課題,然而導演將這生死關頭的經歷描寫得如斯淡然,將人性的真實從現實中抽離,一方面將一般臨終的人要面對五個心理轉變的階段輕輕帶過,這五個階段包括:否認孤離、憤怒、討價還價、意志消沉、接受現實;另一方面將重得生命的喜樂含蓄地隱藏;要知道生與死的意義是並列的,相信只有認清生死的完整意義,才能在兩者之間找到生活的盼望和意義,才能從當中得著真正的智慧。
2.2《情約今生》的人生觀
這套電影透過死神的出現,目的不是敎導觀眾如何學習死亡,而是讓觀眾學習將死亡帶給人類的智慧能用於生活上,這智慧就是要享受人以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例如:抓緊每一次像蘇珊在咖啡室那感人而又稍瞬即逝的邂逅;學習像蘇珊的姊姊艾莉森對父親和妹妹那份不計較和不嫉妒的愛與包容;享受每一口頂級的花生醬、每一塊鬆脆可口的曲奇和每一杯幼滑的英式奶茶;欣賞每一個完美的呔結;珍惜每一晚與家人在飯桌旁的閒聊;若能懂得珍惜和享受每一刻令你感動的愛,以及人生所帶來的各樣美好,這樣便不枉此生。
雖然人的理性知道生與死是自然的過程,但突如其來的死亡往往令人束手無策,然而男主角標的表現,卻没有帶半點驚慌、焦燥、憤怒和沮喪等情緒,他仍能從容面對,相信他知道惟有讓這些感覺穿透自己,才能放得下而不執著。標雖然大限將至,但他仍為他一手建立的傳媒王國費神和操心,他那份勇於承擔的精神,令祖不禁問他:為甚麼到臨死的階段仍掛心?另外,在祖吃那份凍羊肉三文治時,令標想起他的太太,因凍羊肉三文治正是標已故太太的至愛,他對太太憶述的這一幕,將他對太太堅貞的愛表露無遺,也令祖為之動容,這大抵是對死亡一個徹底的控訴。
2.2.1 小結
導演透過上述的情節來表述標曾經努力付出而獲得的成就、曾經以愛編織與家人的關係,給予標敦厚和優雅的個性,帶出死亡真的是微不足道,因為只要能在僅餘的人生裡,能夠讓自己真正投入和體驗生命,已是一種福氣;能夠與人分享生命,能夠問心無愧,已是無憾。從這角度而論,《情約今生》所要表達的大抵是愛能融化死亡所帶來的恐懼,甚至令入世的死神樂而忘返而有延長他在人世間假期的衝動,這令人聯想到愛的威力能將短暫的悸動化作永恆,愛能彌補人因死亡而失去的層面。
電影更帶出愛情最偉大之處莫過於能讓死神為了成全對方的幸福,願意放棄自己對蘇珊那霸道和帶有欺騙成份的愛;另一方面,標那份承擔和信守諾言的愛令他感到死而無憾,所以最後令他從容不迫地跟隨死神走進千年的孤寂裡﹗電影所要表達的就是人若能真正愛過,真正努力付出過,死亡不足懼。雖然如此,始終不能解決人對死亡真相的渴求,以及它背後所帶來的困擾。
3. 聖經及神學回應
3.1聖經角度的死亡觀
聖經對死後的世界不但有清楚的描述,更為「天國」、「陰間」、「地獄」提供資料,為基督敎信仰所承載的人生智慧提供詳細的論述。聖經記載,人在地上的生活結束時,並非人生的終結,而要繼續在死後的世界生存下去,肉體雖然腐敗了,靈魂還要在另一地方繼續生存(林後5:1-4)。死後的世界可以分為「天國」和「陰間」兩種形態;「天國」是靠近神之地(林後5:8),「陰間」是離開神之地(路16:19-31)。基督徒是已經蒙恩得救者,且又敬愛神,所以死後是去靠近神的地方(腓1:23)。基督徒以外的人因離開了神,所以他們死後是到離開神的地方,即「陰間」。人類一旦死亡後,立刻被帶到二個不同處所,接著,他們會暫住死後的世界,直到世界末日,屆時所有的死者都要站在神寶座前接受審判(來9:27)。而末日審判決定死者的最終去處:天國亦「神的國」即新耶路冷(腓3:20-21);或是「地獄」(啓20:14)。由此可見,到時那些離開神的人要面對第二次的死亡,而且是永遠的(啓21:8)。
3.1.1 神學回應
或許,基督敎信仰相信死後生命得以轉化,是人類有限思維所不能理解,但聖經展現出這世界將會藉著創造主的救贖得以延續及轉變,我們這些活到最後的人,將會死後復活,死亡只是使我們與他人和這個宇宙的連繫,在時間和空間上暫時被挪開,基督敎信仰對死亡的回覆是身體復活,而身體復活就是帶出與一切有連繫的關係得以復和(西1:20),亦帶出人本身的認知和決定。因此,透過對宇宙為一體的認識,從人看來,死亡淨化我們有限的能力;從神看來,是我們最後的轉化和完全,因此,基督徒與創造者的關係,不會因死亡而受影響(羅8:35)。所以,人活的幸與不幸乃綜合了他生前以及死後,依兩面的總結來判定各人永遠應得之生活。
3.2聖經角度的人生觀
上帝在祂救贖作為的背後,有其不變的心意,一切都是指向最終的未來,正如使徒保羅認為耶穌的死和復活,是預表舊事結束、新事起萌的天啓式事件(林後5:17);天啓思想的基本信念之一是「兩個世代」的敎義:現今世代的邪惡與痛苦,相對神的公義與榮耀的新國度。然而,救恩只有在主耶穌榮耀再來時才全然完成(帖前4:13-18;林前15:20-23),已死之人的復活和最後審判會伴隨主的顯現而來(來9:27),所以信徒被召進入祂永恆國度裡的同時,不僅必須回應神過去的救贖,也須對未來有所準備。
《情約今生》這套電影帶出的訊息是讓人懂得珍惜和享受每一刻令你感動的愛、以及人生所帶來的各樣美好,相信這美好正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倡議的那種自完自滿的快樂 (eudaimonia);但相對於耶穌於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太5:3-11),這種快樂遠遠不及主耶穌所描述的福氣(blessing),因為這福氣除了包含快樂外,也能驅使信徒建立良好的美德和品格,使一批預備進入神豐盛國度的子民,擁有迎接最後審判的聖潔,以及表現在群體裡滿溢的愛心。
除了主耶穌的登山寶訓,保羅和約翰的書信也重申信徒美德的重要性 (西3:4-5,9-10;林後13;約一2:28,3:2-3),他們都表述將來的目的地已由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祂的子民能與祂復活(西3:11)和與祂連結(約一2:28),這復活的應許和盼望,是建構美德的主要動力來源,亦能為道德和品格提供實質的內涵(林前15:19,58b);由此可見,將來的事說明我們的真實和永恆的存在,所以我們不單滿足於眼前的快樂,更要努力達成我們既定的身份,完成這項美德的要求。
3.2.1 神學回應
基督敎的死亡觀不單是信徒死後可以上天堂,而是在神的「新創造」中復活,這「新創造」是指與神一起的生命,將來的新天新地便是上帝透過主耶穌新創造的成果,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是基督敎信仰的道德核心,就是在真愛中捨己;由此可見,死亡是人生自然和重要的一部份,透過人類的死亡,神完成創造獨立生命個體,以致這個體可以與祂進入一個完全的關係。因此,從神學角度來看,神讓人死亡和步向死亡,是讓我們看到它背後的真相,然後決定是否在基督裡與創造主重新建立關係。
4. 倫理論述
神學是闡釋生命的學問,它必須能回應人生種種的困惑與人類全然墮落的事實,尤其當人面對死亡臨近的處境時,更要有耐性地探索上帝永能和神性的作為,以及祂道成肉身的奧秘,上帝主動在恩典中展開救贖的行動,據此發出倫理的要求,倫理學便成了在「關係」中的回應與感恩。相信只有藉著認識神才能夠正視人內在真實的生命;透過對混亂、失望及自己敗壞的本相的認識,才能夠真正面對人生帶來種種的衝擊,才能突破那些人為自己編造卻又偏偏扭曲人性的世界觀。
或許,上帝超越性真理的啓示,未能即時提供精神啓發和道德指引,但當人願意誠實地不否定人性的真實,認真地面對死亡的真相和它背後所帶來的困擾,相信就能夠找到生與死的完整意義,便能在兩者間找到生活的盼望,從而得著真正的智慧。縱然過程是痛苦,因為人不能再逃避人性的墮陷和因罪惡帶來的幽暗面,但只要明白到神曾經進入這個被罪惡蠶食的世界,祂同樣面對罪惡和死亡的挑戰,但祂已經戰勝罪惡、克服死亡;當我們與神相遇時,只要將生命向祂敞開,便能在混亂中找到信靠、在敗壞中找到愛、在有限中找到超越。
5. 總結
一般人忽視死亡的存在,只將生活焦點放在當下,由於這種無知,所以對死亡才會產生恐懼;人若没有信仰,只會活在有限的空間和短暫的時間裡,人的生命只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牽動。基督教正正是展示人的有限,讓人在限制中看見希望,透過聖經和神的啟示,人知道神慈愛的屬性,明白祂的新創造和復原的作為;神透過自己救贖的計劃,拉近與人的空間、突破時間的界限,挽回人類因墮落而失去的層面,給人類在有限的時間加上永恆,在有限空間之上加上超越。這份愛能超越生與死的範籌,如果超越就是死亡的經驗,死亡並不值得我們恐懼;相反,惟聖經提及的第二次的死(啓21:8),才真正讓我們害怕。
誠然,《情約今生》是一部劇情簡單而細緻感人的電影,那些將情感拍得非常細膩的情節,雖然令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對死亡的描述則比較片面而不著邊際,不能透徹反映死亡真相的同時,亦不能對永恆有深入的探討,只能為因人性墮陷所帶來的死亡,編造了較平面的世界觀。死亡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有限,以及壽命難以持久,若人能夠向超越的真理開放,並用信心接受那位超越無限竟又成為肉身且死在十字架上的上帝,讓自己編織在人類歷史中,必能參透上帝永能的神性以及道成肉身的奧秘。超越不但提供「烏托邦」的視野,能使我們將生活的焦點轉向永恆全能的上帝,更將人帶到更敬畏神的地步;因此,死亡真的不值得我們恐懼,正如聖經所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啊!你的毒鉤在那裡?」(林前15:55)
~全文完~
書目
萊特著。黃龍光譯。《基督敎舊約倫理學》。台北:校園,2011。
Hays, Richard著。白陳毓華譯。《基督敎新約倫理學》。台北:校園,2011。
久保有政著。蔡澄掁譯。《透視死後的世界》。台北:中國主日學,1997。
艾麗森.摩根著。屈貝琴譯。《認識死後的世界》。台北:校園,1999。
庫柏爾羅斯著。王伍惠亞譯。《最後一程》。香港:文藝,1974。
Wright, N. T. Wright, After You Believe. New York: HarperOne, 2010.
Hill, Craig C. In God’s Time: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Mich: Grand Rapid, 2002.
Nicklas, Tobias. ed. Other Worlds and TheirRelation to This World. Chicago: Uni of Chicago, 1992.
William C. Weinrich, “God did not create Death: Athanasius on the Atonement”, Concordia Theological Quarterly 72(2008)4, 291-304.
Bartholomew J. Collopy, SJ, “Theology and the Darkness of Death” , Theological Studies 39(1978)1, 22-54.
Nicolaos P. Vassiliades, “The Mystery of Death”, Greek Orthodox Theological Review 29(1984)3, 269-282.
Ray S. Anderson, “Toward a Theology of Human Death”, Theology, Death & Dying.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37-63.
Augustine Shutte, “Euthanasia and the Theology of Death”, Journal of Theology for South Africa 102(1998), 61-69.
庫柏爾羅斯著,王伍惠亞譯:《最後一程》(香港:文藝,1974),頁35-152。(五個心理轉變的階段:一. 否認祇是一種暫時的自衛,大多數病人不會堅持否認到底,不久就需要部份接受。二. 憤怒:否認不來後就產生憤怒,這是很難對付的階段,反應是悲傷流淚,內疚或慚愧。三. 討價還價:祇是要拖延時間,如果可以延遲,病人就不會有別的要求。四. 沮喪:當一個人不能再否認時,會陷入極度的迷惘與沮喪中。五. 接受:若一個病人有人幫助他渡過上述的幾個階段,他就能以没有感覺的接受。)
久保有政著,蔡澄掁譯:《透視死後的世界》(台北:中國主日學,1997),頁12。
Augustine Shutte, “Euthanasia and the Theology of Death”, Journal of Theology for South Africa 102(1998), p68.
Augustine Shutte, “Euthanasia and the Theology of Death”, p66.
Augustine Shutte, “Euthanasia and the Theology of Death”, p68.
余達心:《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台北:校園,2008),頁13。
|